国策热点解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个方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既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又要方法得当、防止走偏。
(一)要坚守实体经济,不能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传统和现代、新和旧都是相对的,也是辩证的。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质态,而非简单的业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盲目求新、以新汰旧,把传统产业当作“低端产业”、“过时产业”简单退出,会造成产业空心化或产业断层。传统产业不一定是落后产业,经过科技赋能、转型升级,同样也能够孕育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老树可以发新芽”。新质生产力也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实体经济支撑和成就。(二)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基本内涵、时代特征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但我国各地情况复杂多样、发展不平衡,实践中发展什么产业,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需要根据本地的发展阶段、功能定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路径,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不能盲目跟风,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
(三)要稳扎稳打,不能急于求成。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尊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坚持稳中求进。一些经济基础雄厚、科研力量强大、创新环境优越的地方,能快则快,可以加快打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条件暂不具备的地方,步子要慢一点、稳一点,稳步有序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急躁冒进、贪大求洋,脱离实际匆忙上马所谓“高精尖”产业。
(四)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不能越位或缺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只手”共同发力。政府可以在科学布局、政策引导、规则制定、财税支持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同时,市场机制是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使各类企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