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时政热点> 时政周刊> 浏览文章

  时事政治热点解读: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时间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把农业现代化作为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内容之一,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从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从2004年至2024年,又连续21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的改革和发展进行部署和改革。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各方面建设。

  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强“三农”建设。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8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相较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更加注重促进乡村整体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宏观版,内涵更丰富了,部署更明确了,要求也更高了,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回应了群众的期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到2020年底,中国完成了消灭绝对贫困的任务。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习近平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部署,特别是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要求,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要措施。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等。


关键字:每周时政,时政热点,时政常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