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考试时政资料库: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的一项战略。其内容,就是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1951年,刘少奇在向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干部和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作报告时,就讲到文化上要准备人才,很好地利用现有的知识分子。
1956年的八大提出,必须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后,党中央提出,必须培养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能够独立解决我国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卫生事业和其他各个部门技术问题的专家,培养出接近现代先进水平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和其他理论科学家,培养出教育事业和文化艺术事业方面的专家,培养出哲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门类的专家。
1961年,在周恩来领导下制定的科学、高教、文艺等条例,针对“大跃进”以来出现的问题,明确规定:科学研究机构的根本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种专门人才。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至1965年底,全国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共有245.8万人,其中研究生毕业1.6万人,大学毕业生113万人。全国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达到1714个,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到了12万人。其中,既有著名科学家,也有年轻一代极富创造力的科学家群体。
但是,“左”的错误的发展,特别是贬低知识和人才,把知识分子划为资产阶级的做法,沉重打击了人才队伍。“文化大革命”的一段时间里,学校关闭、学生停课,文化园地荒芜,科研机构被大量撤销。10年间,高等教育和中专学校少培养几百万专业人才,我国知识分子队伍建设出现了长期空白,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上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造成人才生成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长远的危害。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①。2002年,十六大把“两个尊重”进一步发展为“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2003年12月,中央专门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2007年10月,十七大将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国家战略,并写进了党章。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国家还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如“万人计划”等。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活力。中国的人才队伍规模日益壮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稳步推进,人才环境日益优化,重大人才工程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增强,人才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各项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二十大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